最新新闻
联系我们
-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奥克斯广场
一号楼A座3608 - 电话:0731-85555112
 - 邮箱:2528521538@qq.com
 
高血压死亡人数——前四名是湖北、广东、湖南和重庆,死亡人数最少的前四名是青海、天津、宁夏和海南。
冠心病死亡人数——冠心病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山东,其次是河南、湖南和辽宁,而死亡人数最少的是西藏、青海和海南,东北地区明显高于西南地区。
脑血管病死亡人数——河南最多,其次是山东、湖北、湖南;西藏、海南、青海和宁夏是脑血管死亡人数最少的前四名,华中和华东则是脑血管病死亡重灾区。
高血压——高血压也会“重女轻男”,一项刊登在美国《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发展》上的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浸信会医学中心的新研究表明,女性高血压患者的机制与男性有显著差异,可能比男性患者更加危险。研究人员发现,相同级别的血压升高,女性患血管疾病的概率比男性高30% ~40%。
维生素D缺乏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尤其是肥胖会导致维生素D缺乏,而补充维生素D或增加含有维生素食物的摄入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冠心病——女性冠心病抑郁患者长期死亡率增加84%,有抑郁情绪的女性更容易体验心绞痛。不少更年期女性会患上“双心病”,心理和心脏都出问题。人体的“两个心”像天平两端,想维稳就必须相互维持,防止忽高忽低。“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坏心情也是心脏健康的不利因素。”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刘梅林提醒,失眠、抑郁、焦虑、爱发脾气,更年期女人容易发生情绪波动,导致女性生活质量降低。但是,可别小看这些心病,弄不好就会转为心脏病。
不推荐常规服用多种维生素、维生素D、叶酸等预防女性心脑血管的健康,若需服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预防应谨慎,高危患者使用时应关注有无出血倾向。
脑血管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牛小媛教授介绍,脑卒中发病率正以每年近9%的速度上升,而且呈年轻化的发展态势。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要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筛查。
“未来,已来!伴随基因测序技术的突飞猛进,基因组正引领心血管疾病进入精准治疗的时代。”长期从事分子心脏病学研究和临床的阜外医院原副院长惠汝太教授呼吁,应加强医生和公众教育,加快推广包括基因检测在内的精准医疗,改变目前许多遗传性心血管病“有治无诊”的尴尬局面。
在河北遵化,有这样一个被梦魇笼罩的家庭。家中4代人,从第一代到第三代,多人在劳作时猝死。
“我妈妈和我的4个哥哥姐姐猝死时都不满35岁,我外甥去世时也不到35岁。别人都觉得我们家中了邪,家中男孩娶不着老婆,女孩嫁不出去,怎么办啊?”第二代唯一健在的女儿黄女士前往阜外医院就诊时,这样告诉内科副主任兼高血压中心副主任宋雷教授。
宋雷和同事们前往遵化,给这个家族的4代20多人做基因检测,结果发现,一种遗传性猝死型心肌病在这个家族代代传递,家中第三代、第四代有多人携带致病基因突变,其中有人已发病,有的还没有发病。
“通过基因诊断,可在病人发病前早预防、早治疗,比如安装心脏起搏器可有效预防猝死,避免家族性规律性猝死的恐惧,挽救生命。”宋雷说,找到生育期的致病基因突变携带者,还可通过选择性生育切断疾病遗传路径,阻止有缺陷新生儿的出生,结束家族噩梦。
据介绍,目前在已知遗传性疾病中,有2000多种直接或间接累及心血管系统。已知近300种基因的单个突变即可直接导致心血管疾病,叫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是遗传性心血管病的主要形式,包括遗传性心肌病、遗传性心率失常、单基因致病性高血压等。
惠汝太、宋雷团队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在400万以上,患者多为心脏性猝死、年轻早发心力衰竭的高风险人群,青壮年发病,危害严重。
“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手段,多数患者在生育时并不知情,使得危险通过基因在家族中多按50%的遗传概率传递,呈家族性聚集发病。”宋雷说。
事实上,美国女排运动员海曼31岁时在比赛中猝死、我国某著名游泳奥运冠军国际大赛时突发意识丧失,“幕后元凶”都是单基因遗传心血管疾病。
“单基因心血管疾病目前普遍处于‘有治无诊’的尴尬境地。如可早期确诊,早诊就能早治。”宋雷说,别说患者不知道所以然,就连许多大医院的医生对遗传性心血管病都知之甚少,这类疾病的防治,亟待从宣教入手,从“诊断”这个源头抓起。
对于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检测是诊断金标准。

宋雷说,近期对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病的精准医疗目标是四个方面:基因诊断、分子分型、基因水平危险分层、预警和遗传阻断。
宋雷算过这样一笔账:以2012年全国产妇生育数1544万人为例估算,按中国人的肥厚型心肌病发病率,全国每年新增近2.5万个埋藏了子女在青少年期间发生不幸风险的家庭。
国内外目前都在实践和规范基因检测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使用。将基因检测规范融入单基因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去年,经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批准,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成立,目标是3—5年内建立覆盖全国至少二分之一人口的“精准心血管病研究网络”。
预防疾病有四大手段
万幸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均属于可以预防的疾病,这要从导致疾病的四大危险因素入手。
第一,预防超重和肥胖。有研究对11万余名女性进行了长达16年的随访,发现体重超标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及钠摄入与脑卒中呈正相关,是人群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摄入以每天不超过50克为宜,且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过高。
第二,避免蛋白质缺乏。曾经有调查表明,动物蛋白可以抑制脑卒中的发生,但肉类吃太多,也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并加重肾脏负担。因此,老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以1.2~1.5克为宜,其中以优质蛋白质如鱼、蛋、奶类、瘦肉、豆制品为主,食用鱼类蛋白、大豆蛋白等还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第三,补充膳食纤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预防高血压、降低脑卒中风险。提倡多食用谷类食物、粗杂粮,每天多吃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糖果等甜食要少吃。
第四,低盐饮食。以往调查均显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而这次出炉的“地图”表明,湖广和重庆地区高血压死亡率明显升高,这与人们喜辛辣、高盐饮食,导致高血压发病率上升有关。我国膳食指南提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1克食盐大约是一个牙膏盖的量。从心脑血管病预防角度来说,人们的饮食还是要尽量清淡一些,逐渐减少食盐用量,直到不特意在食物中加盐。
此外,心脑血管疾病与空气污染、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和内分泌调节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我们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保证环保,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还提醒大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并定期进行体检。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以防病为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